導航:首頁 > 好看電影 >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:一場跨越陰陽與偏見的愛與成長之旅

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:一場跨越陰陽與偏見的愛與成長之旅

發布時間:2025-08-07 03:14:43

引言:一場冥婚,連接陰陽兩界與破碎的心靈

在華語電影的璀璨星河中,一部名為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的電影以其獨特的視角、爆笑的劇情和深刻的內涵,成功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。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喜劇,它巧妙地將台灣民間信仰中的「冥婚」習俗、現代社會對LGBTQ+群體的理解、以及個體在面對生死、愛與遺憾時的成長與和解等多元議題融為一體,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既充滿奇幻色彩又飽含人間溫情的旅程。它以一種輕松幽默的方式,探討了那些看似沉重卻又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普世主題,挑戰了傳統觀念中對於「家人」和「愛」的定義,也為台灣影視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電影的核心沖突源於一段陰差陽錯的「冥婚」——恐同又直男的警察吳明翰(許光漢 飾),意外撿到了過世的同性戀者毛毛(林柏宏 飾)的紅包,被迫與毛毛結為「冥婚夫夫」。這段「人鬼情未了」的離奇遭遇,不僅讓吳明翰的生活雞飛狗跳,更在啼笑皆非的互動中,逐漸解開了兩人心中的症結,完成了彼此的救贖。這部電影的成功,不僅在於其精巧的劇本和演員出色的表演,更在於它敢於觸碰敏感議題,並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,引發觀眾對社會多元性的思考與接納。它證明了,即便是最離奇的設定,也能承載最真摯的情感與最深刻的哲理。

從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看台灣冥婚文化:是迷信還是情感寄託?

冥婚,即為已故者舉行的婚姻儀式,在中華文化圈內有著悠久的歷史,尤其在台灣地區,盡管現代社會觀念日益開放,但這一習俗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依然存在。電影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正是以此為故事的引爆點,將這一看似古老而神秘的習俗,搬上了大銀幕,並賦予了其全新的現代意義。

在傳統觀念中,冥婚的起源復雜多樣。一方面,它源於對「死後世界」的想像和對逝者的孝道。例如,若家中未婚子女不幸早逝,尤其是男性,父母會擔心其在陰間孤單無依,無法得到妥善的供奉,甚至可能成為「孤魂野鬼」擾亂陽間。因此,通過冥婚為他們尋覓一位「陰間伴侶」,被視為一種盡孝和安撫亡靈的方式,以期逝者在另一個世界也能「成家立業」,得到安寧。在一些地方,甚至還有「配骨灰」的習俗,即將兩位已故者的骨灰合葬,象徵著他們在陰間結為夫妻。另一方面,冥婚也可能與活人的福祉相關,例如,如果家中有人無故生病或遭遇不順,在某些信仰體系中,會被解讀為是未婚故去的祖先在「作祟」,需要通過冥婚來化解。此外,在過去,若男女雙方生前已定親但未及成婚便有一方離世,家族有時也會選擇舉行冥婚,以履行承諾,告慰生者與逝者。

電影中,毛毛的奶奶之所以堅持為他辦冥婚,並最終讓吳明翰「中招」,並非簡單地出於迷信,而是源於對孫子深深的愛與未了的心願。毛毛生前是同性戀,在那個相對保守的年代,他可能未能完全得到家族的理解與接納,也未能像其他年輕人一樣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。奶奶希望通過冥婚,彌補孫子生前的遺憾,讓他即便在另一個世界也能感受到被愛、被認可,擁有一個「家」。這種對逝去親人的深切思念和情感寄託,才是電影賦予冥婚的核心意義。它不再是單純的封建迷信,而是一種承載著愛、遺憾與放手的儀式。當吳明翰逐漸理解毛毛的內心世界,並與毛毛的靈魂建立起深厚情感時,這段冥婚便從一個荒誕的開始,演變為一段充滿溫情的羈絆,它成為了連接兩個世界的橋梁,也成為了活者與逝者之間情感和解的載體。

電影通過冥婚這一極具本土特色的文化符號,成功地探討了現代社會中家庭關系的復雜性、對多元性向的接納,以及如何面對親人離世的悲痛。它讓觀眾看到,即便是一種古老的習俗,在新的語境下也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,成為表達愛與思念的獨特方式。在電影的敘事中,冥婚不再是束縛,反而成為了吳明翰和毛毛共同成長的催化劑,引導他們跨越陰陽界限,尋找到真正的「家人」和歸屬感。

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如何用幽默打破LGBTQ+刻板印象,重塑「家人」定義?

在華語電影中,直接且正面地探討LGBTQ+議題的作品並不少見,但像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這樣,能夠將這一議題融入主流商業片敘事,並以如此輕松幽默且深入人心的方式呈現的,實屬難得。電影通過吳明翰與毛毛這對奇特的「冥婚夫夫」,巧妙地打破了對LGBTQ+群體的刻板印象,並極大地拓寬了「家人」的定義。

首先,電影對毛毛這一同性戀角色的塑造,就極具突破性。他並非是扁平化的「受害者」或「邊緣人」形象,而是被賦予了豐富的個性:他愛美、愛跳舞、對環保充滿熱情、心地善良,同時也有著普通人的煩惱和不甘。他會因為吳明翰的直男言論而生氣,也會因為自己生前的遺憾而感到不平。這種多維度的呈現,讓毛毛這個角色更加立體真實,也讓觀眾更容易產生共情,從而消弭了與LGBTQ+群體之間的隔閡。電影通過毛毛與吳明翰的日常互動,展現了同性戀群體生活中可能面臨的一些誤解與偏見,比如吳明翰一開始對毛毛的「娘娘腔」表現出的不適,以及他對同性戀者生活方式的刻板印象。但隨著劇情的推進,這些偏見在一次次啼笑皆非的碰撞中被消解,吳明翰逐漸看到了毛毛的善良、勇敢和對家人的愛,最終學會了尊重和理解。

電影的幽默感是其成功的關鍵。它並非通過嘲諷來製造笑料,而是利用反差和荒誕感來展現人物的成長與觀念的轉變。例如,吳明翰被迫與毛毛「冥婚」後的種種不適與掙扎,以及毛毛作為鬼魂對陽間世界的各種「指導」,都充滿了喜感。這種喜劇效果,使得LGBTQ+議題不再顯得沉重或說教,反而變得易於接受和討論。觀眾在歡笑之餘,也自然而然地思考了「愛不分性別」的道理。

更重要的是,電影深刻探討了「家人」的定義。傳統的「家人」觀念往往局限於血緣和婚姻。然而,吳明翰和毛毛這對「冥婚夫夫」,從最初的被迫綁定,到後來的並肩作戰,再到最終的相互理解與救贖,他們之間建立起了一種超越血緣、超越性別、甚至超越生死的深厚情感。毛毛的奶奶雖然是傳統觀念下的長輩,但她對毛毛的愛是無條件的,她為毛毛辦冥婚,不是為了延續香火,而是為了讓孫子在另一個世界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。這種愛,體現了家人之間最本質的連接——情感的羈絆、無條件的接納與支持。電影最終呈現的,是一個多元且包容的「家庭」概念:家人不僅僅是血緣親屬,也可以是那些在生命旅程中與你相互扶持、共同成長、無論順逆都陪伴左右的「靈魂伴侶」,即便他們來自不同的世界,有著不同的性向。

在當下中國社會,關於多元家庭和LGBTQ+群體的討論日益增多。這部電影的出現,無疑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溫和而富有啟發性的視角。它沒有激烈的沖突,沒有刻意的煽情,卻以真誠和幽默,讓更多人看到了愛與包容的力量,也讓「家人」的定義,變得更加廣闊和溫暖。它鼓勵人們去思考,真正的愛,是跨越一切界限的。

奇幻、喜劇與溫情:解析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多重類型融合的成功秘訣

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,贏得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,其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便是對多種電影類型的成功融合。它巧妙地將奇幻、喜劇、動作、懸疑和溫情片元素編織在一起,創造出了一種獨特且引人入勝的觀影體驗,避免了單一類型可能帶來的審美疲勞,也極大地拓寬了受眾范圍。

奇幻元素是電影的基石。冥婚的設定本身就充滿了奇幻色彩,而毛毛作為鬼魂,與吳明翰之間的人鬼互動,更是提供了無數想像空間。例如,毛毛可以附身在吳明翰身上,讓吳明翰做出一些違背本意的「娘娘腔」舉動,製造了大量的喜劇效果;他可以幫助吳明翰在破案過程中獲取常人無法知曉的信息;他還可以與吳明翰進行跨越陰陽的對話,共同追溯毛毛生前的遺憾。這些奇幻設定不僅推動了劇情發展,也為影片注入了無限的活力與可能性,讓觀眾在接受故事的荒誕性時,也沉浸於其獨特的設定之中。

喜劇元素是影片最直觀的魅力所在。吳明翰和毛毛之間的反差萌,以及他們被迫綁定後引發的各種尷尬和爆笑情境,構成了電影的主體幽默。吳明翰的粗獷直男與毛毛的細膩講究形成鮮明對比,兩人對生活方式、價值觀的碰撞,以及毛毛作為「鬼老婆」對吳明翰的各種「管教」,都讓人忍俊不禁。例如,毛毛要求吳明翰洗澡時不能用毛巾擦屁股,以及強迫吳明翰跳蔡依林的舞步,這些細節都充滿了本土化的幽默感。這種喜劇並非低俗的鬧劇,而是基於角色性格和情境沖突的自然流露,讓觀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,逐漸接受並理解故事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。

在喜劇和奇幻的外衣之下,電影還巧妙地融入了動作和懸疑元素。毛毛的死因並非簡單的意外,而是牽涉到一起復雜的販毒案件。吳明翰作為警察,在毛毛的「協助」下,展開了一段調查真相的旅程。這使得電影在輕松幽默之餘,也保持了一定的緊張感和節奏感。追逐戲、打鬥場面以及對案件線索的層層剝繭,都為影片增添了商業片的吸引力。這種類型的融合,讓觀眾在捧腹大笑的同時,也能體驗到劇情的跌宕起伏,保持了觀影的投入度。

然而,最觸動人心的,是影片深藏的溫情主題。在所有的歡聲笑語和緊張刺激背後,電影的核心始終圍繞著愛、親情、友情和自我成長。毛毛對家人的愛,對環保事業的熱情,以及他內心深處對被理解、被認可的渴望,都讓這個角色充滿了人性的光輝。吳明翰從最初的抗拒到最終的接納與守護,也展現了他內心柔軟的一面。電影通過毛毛與奶奶的祖孫情、吳明翰與父親的父子情,以及他與毛毛之間從「被迫綁定」到「靈魂伴侶」的奇特情感,傳遞出溫暖而深刻的家庭價值觀。它探討了如何面對失去,如何學會放手,以及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尋找愛與希望。這種溫情不是刻意的煽情,而是通過角色之間真摯的情感流露,自然而然地觸動觀眾的心弦。

這種多類型融合的成功秘訣在於其平衡性與協調性。電影沒有讓任何一種類型喧賓奪主,而是讓它們相互襯托,共同服務於故事的核心主題。喜劇緩解了冥婚和死亡的沉重,奇幻為故事提供了獨特的舞台,動作懸疑增添了可看性,而溫情則賦予了影片深刻的靈魂。這種精妙的平衡,使得電影既有商業片的娛樂性,又不失藝術片的深度,最終贏得了不同年齡層、不同背景觀眾的廣泛喜愛。

從「被迫綁定」到「靈魂伴侶」:吳明翰與毛毛的超自然成長之旅

電影的核心魅力,無疑在於吳明翰與毛毛這對「人鬼搭檔」之間,從最初的劍拔弩張、被迫綁定,到最終成為彼此的「靈魂伴侶」、相互救贖的超自然成長之旅。這段奇特的旅程,不僅讓兩位主角完成了自我蛻變,也深刻詮釋了愛與理解的真諦。

初期:沖突與偏見的碰撞。 故事的開端,吳明翰是一個典型的直男警察,粗獷、恐同,對生活細節不拘小節。他意外撿到毛毛的冥婚紅包,被迫與這個「娘娘腔」的同性戀鬼魂結為「夫夫」。這種強烈的反差和被迫捆綁的設定,立刻製造了大量的喜劇沖突。毛毛作為鬼魂,執著於生前的未竟之事,對吳明翰的生活習慣和言行舉止諸多挑剔,而吳明翰則對毛毛的「陰魂不散」感到煩躁和恐懼。例如,毛毛會通過附身讓吳明翰在警局跳舞,或者在審訊時說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話,這些都讓吳明翰感到極度尷尬和不適。兩人之間充滿了誤解、嫌棄和對抗,吳明翰對毛毛的同性戀身份更是充滿了偏見。

中期:磨合與理解的萌芽。 隨著劇情的深入,為了共同的目標——查清毛毛的死因並完成他的遺願,兩人不得不開始合作。在這個過程中,他們被迫長時間相處,逐漸看到了對方身上隱藏的優點和脆弱。吳明翰開始了解到毛毛生前對環保事業的執著、對家人的愛以及對被理解的渴望。他發現毛毛並非他最初以為的膚淺形象,而是一個善良、有原則、有夢想的靈魂。同樣,毛毛也看到了吳明翰粗獷外表下的正義感、對父親的孝順,以及他內心深處對被認可的渴望。例如,當吳明翰為了幫助毛毛完成遺願而努力時,毛毛對他的態度也逐漸軟化。他們開始學會了妥協和配合,從最初的相互嫌棄,到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默契。

後期:相互救贖與靈魂伴侶的升華。 隨著案件真相的揭露,毛毛生前的遺憾和未竟的心願逐漸清晰。吳明翰不僅幫助毛毛查明了死因,更重要的是,他幫助毛毛完成了與家人(尤其是奶奶和父親)的和解。在這個過程中,吳明翰也完成了自我成長。他學會了放下對同性戀的偏見,學會了理解和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。更重要的是,他通過毛毛的故事,也解開了自己與父親之間多年的心結,學會了如何表達愛和面對失去。毛毛的存在,就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吳明翰內心深處的恐懼和不成熟,並促使他變得更加勇敢、善良和成熟。而吳明翰的行動,也讓毛毛的靈魂得到了安寧,實現了他生前未能實現的願望。

最終,吳明翰和毛毛的關系超越了簡單的「夫夫」或「搭檔」關系,升華成為一種深厚的「靈魂伴侶」。他們不僅在現實世界中共同面對了危險,更在精神層面相互扶持,完成了彼此的救贖。毛毛雖然肉身已逝,但他的精神和影響卻永遠留在了吳明翰的心中,引導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。這種跨越生死的羈絆,詮釋了「愛」的多元性與包容性,也證明了真正的連接並非只基於血緣或肉體,更在於靈魂深處的共鳴與相互成就。

例如,在電影結尾,即使毛毛的靈魂已經安息,吳明翰依然能在生活中感受到毛毛的存在,甚至會不自覺地做出一些毛毛習慣性的動作,這都表明毛毛已經成為了吳明翰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這段人鬼情未了的旅程,不僅僅是關於一段冥婚,更是關於兩個獨立個體如何在奇特際遇中,共同成長、相互治癒,並最終找到真正的自我和歸屬感的故事。

笑聲背後是淚水: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如何觸及生死、愛與遺憾的深層思考

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以其獨特的喜劇包裝,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觀眾,然而,在爆笑的劇情和荒誕的設定背後,影片卻深刻地探討了生命、死亡、失去、放下以及愛與遺憾等普世主題,引發了觀眾強烈的共鳴。這種「笑中帶淚」的敘事方式,使得電影的內涵遠超一部普通喜劇,成為了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。

對死亡的另類解讀與接納。 電影的核心圍繞著毛毛的死亡展開。不同於傳統電影中對死亡的沉重描繪,影片以一種輕松甚至有些戲謔的方式呈現了毛毛作為鬼魂的存在。毛毛可以自由穿梭於陰陽兩界,可以附身於吳明翰,他的存在並非令人恐懼,反而充滿了生動的個性和未了的情緒。這種處理方式,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死亡的壓抑感,讓觀眾能夠以更開放的心態去面對「死亡」這一終極議題。它暗示我們,即便生命逝去,愛和記憶依然可以以另一種形式存在,影響著生者。毛毛的「鬼魂」身份,使得電影能夠直接探討死亡對生者的影響,以及逝者未竟的心願,從而引導觀眾思考如何更好地活在當下,珍惜生命。

對失去的悲傷與和解。 影片中,毛毛的奶奶對孫子的思念,吳明翰對已故父親的復雜情感,以及毛毛本人對生前未能完成夢想的遺憾,都構成了電影情感的深層底色。奶奶為毛毛舉辦冥婚,是她對孫子逝去的悲痛和未能給予足夠關愛的彌補;吳明翰與父親的關系,因父親早逝而留有遺憾和誤解,毛毛的介入幫助他直面並化解了這些心結。電影沒有迴避失去帶來的痛苦,但它也展現了如何通過理解、溝通和行動,最終與失去和解。例如,當吳明翰最終理解了毛毛對環保的熱情,並幫助他完成了部分遺願時,毛毛的靈魂得到了安寧,這象徵著對失去的釋然和放下。

愛與遺憾的普世主題。 電影通過毛毛的故事,深入探討了人生的遺憾。毛毛生前未能勇敢地向父親出櫃,未能得到父親的完全理解,也未能親眼看到自己為環保事業付出的努力開花結果。這些遺憾是如此真實,如此貼近每個普通人的生活。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人生中留下這樣那樣的遺憾,電影提醒我們,要珍惜眼前人,勇敢表達愛,努力追逐夢想,以免留下無法彌補的缺憾。同時,電影也歌頌了愛的多樣性與包容性。毛毛對家人的愛,吳明翰對毛毛從嫌棄到接納的愛,以及毛毛與男友之間的深情,都超越了世俗的定義,展現了愛最純粹、最強大的力量。這種愛,能夠跨越生死,治癒傷痛,甚至改變一個人的偏見。

影片的喜劇元素,並非是為了逃避這些沉重的話題,反而成為了觸及這些話題的有效載體。幽默的對白和情節,讓觀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,不知不覺地被這些深刻的情感所打動。當笑聲漸漸平息,淚水卻悄然滑落,因為觀眾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感受到了與角色相同的喜怒哀樂和人生困境。這種「笑中帶淚」的藝術處理,使得電影在娛樂大眾的同時,也成功地引發了對生命意義、情感羈絆以及如何面對遺憾的深層思考,展現了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,所能達到的情感深度與社會價值。

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:一部電影如何成為文化現象,並為台灣影視帶來新風向?

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不僅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巨大成功,更重要的是,它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,深刻影響了台灣影視產業,並為華語電影帶來了新的風向。它的成功並非偶然,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
票房與口碑的雙重勝利。 這部電影在台灣本土上映後,迅速引爆觀影熱潮,最終票房突破3.6億新台幣,成為2023年台灣電影票房冠軍,也是台灣影史票房前十的影片之一。其在Netflix全球上線後,也迅速登上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影榜單前列,顯示了其跨文化的吸引力。影片在各大影評網站和社交媒體上獲得了極高的評價,觀眾普遍贊揚其劇本的原創性、演員的精湛表演、類型融合的巧妙以及情感的真摯動人。這種票房與口碑的雙重勝利,為台灣電影市場注入了強心劑,證明了原創故事和本土文化深度挖掘的巨大潛力。

對台灣影視產業的積極影響。 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的成功,為台灣影視產業帶來了多重積極影響。首先,它提振了創作者的信心,鼓勵他們敢於嘗試更多元、更具突破性的題材。影片大膽地將冥婚這一本土民俗與LGBTQ+議題相結合,並以商業喜劇的形式呈現,這本身就是一次創新的嘗試。它的成功證明了,只要故事講得好,即使是小眾題材也能贏得大眾市場。其次,電影的成功也為台灣電影的海外發行和文化輸出提供了新的範本。通過Netflix等國際流媒體平台,影片觸達了全球觀眾,讓更多人了解了台灣獨特的文化風貌和電影製作水準。這有助於提升台灣電影的國際知名度,吸引更多國際合作和投資。

此外,這部電影也展現了台灣電影在類型片融合和敘事創新上的實力。它打破了傳統類型片的界限,將喜劇、奇幻、動作、懸疑和溫情元素融為一爐,卻又渾然天成,沒有絲毫的違和感。這種敘事上的大膽和成熟,預示著台灣電影未來在類型片創作上將有更廣闊的空間。例如,近年來台灣電影在恐怖片(如《咒》)、犯罪片(如《陽光普照》、《緝魂》)等類型上都有亮眼表現,而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則在喜劇奇幻領域開辟了新路徑,展現了台灣創作者駕馭復雜敘事的能力。

引發社會議題討論與文化輸出。 影片的成功不僅僅停留在票房層面,更在於其引發的社會討論。它以溫和而幽默的方式,讓更多人關注並思考了LGBTQ+群體的生存現狀、家庭的多元定義以及如何面對生死離別。在台灣社會,同性婚姻合法化已走在亞洲前列,而這部電影則進一步深化了公眾對多元性向的理解和接納,促進了社會對話。對於中國大陸及其他亞洲地區的觀眾而言,影片也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,去了解台灣的文化和社會風貌,以及其在社會議題上的進步性。

例如,影片中毛毛對環保的執著,也反映了台灣社會對環境保護的普遍關注。這些細節都讓電影不僅僅是娛樂產品,更成為了文化交流的橋梁。它證明了,一部優秀的電影,不僅能帶來歡笑和感動,更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、促進文化理解的重要力量。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無疑是近年來華語電影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,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內涵,為台灣影視乃至整個華語電影圈,帶來了清新而有力的風向。

結語:當愛與理解跨越陰陽

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不僅僅是一部令人捧腹的喜劇,它更是一封寫給愛、理解與多元的深情情書。它以台灣獨特的冥婚文化為引子,巧妙地將奇幻、喜劇、動作、懸疑和溫情等多種元素融為一體,最終呈現出一部既充滿娛樂性又飽含深刻人文關懷的佳作。

電影通過吳明翰與毛毛這對「人鬼搭檔」的奇特旅程,深刻探討了「家人」的定義——它不再局限於血緣和傳統,而是可以跨越性別、跨越生死,建立在相互理解、尊重與無條件支持的基礎之上。毛毛的出現,不僅讓吳明翰這個直男警察學會了放下偏見、接納多元,更促使他完成了與自我、與親人的和解。而吳明翰的努力,也讓毛毛的靈魂得到了安息,彌補了生前的遺憾。這種雙向的救贖與成長,是影片最動人之處。

在笑聲與淚水交織的觀影體驗中,我們被引導去思考生命、死亡、失去與遺憾這些普世議題。影片用輕松幽默的方式告訴我們,即便面對最沉重的離別,愛和記憶依然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,並指引我們前行。它鼓勵我們勇敢去愛,去表達,去珍惜當下,以免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。

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的成功,不僅為台灣電影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向世界展現了華語電影在故事原創性、類型融合以及社會議題探討上的巨大潛力。它證明了,一部真誠而富有創意的作品,能夠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,觸動全球觀眾的心弦,並引發深遠的社會思考。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場奇幻的旅程,更是一次關於愛與理解的深刻啟示,它讓我們相信,即便陰陽相隔,真摯的情感也能將彼此緊密相連,成為永遠的家人。

閱讀全文

與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:一場跨越陰陽與偏見的愛與成長之旅相關的資料

熱點內容